Q、老年病患適合插管或氣切嗎?
A、通常插管或氣切,和年紀沒有絕對的關係,而是看患者本身的體能狀況。
一般需要作插管或氣切的,都是呼吸衰竭,如果是因肺炎或心臟衰竭合併的肺水腫造成的呼吸衰竭,即使是年紀大的人,只要把這些疾病治好,呼吸衰竭就可以獲得改善,也就可以把插管拔掉。
當然年紀愈大,體能愈差,多發性合併的疾病愈多。像高血壓、糖尿病或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病,都可能造成呼吸衰竭,而這些疾病以老年人較多。
插管和氣切不同,一般醫師不會馬上就建議病人作氣切,除非他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,或有上呼吸道阻塞或腫瘤,才有需要。像有的人被蜂叮了,呼吸道水腫,需要緊急作氣切,否則無法呼吸,那就需要馬上氣切。這些都跟年紀沒有絕對關係。
Q、病患和家屬對插管與氣切,易有那些 擔心、誤解?
A、其實氣切可以使意識清醒的病人,方便對話和進食,也能使口腔保持清潔,減少感染;不會像插管,常會流出口水。
病人不必在嘴巴裡擺進一條管子,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品質。
只是氣切「造口」時,要在頸部切出一個洞,家屬常會覺得,在病人身上挖出一個洞,以後該怎麼辦?萬一去世後,還留有一個洞,感覺很不好,這種疑慮在鄉下的醫院比較常見。
其實氣切的造口,通常約十天就會癒合。
病患家屬大都會認為,病人的病情惡化了才要做氣切,好像病人已無法自主呼吸了,加上病人的恐懼與排斥,都會使家屬和病患對氣切感到害怕。
家屬面對要「救到底」還是「放棄醫療」,各種因素影響下,常會造成很複雜的情緒。
Q、插管或氣切後,會否終生難言?終生依賴拔不下來?
A、如果引發呼吸衰竭的病因還在,就不能急著拔除插管,否則狀況不好,要再次插管,具有危險性,病人也較痛苦。
其實,不必擔心終生要插管的問題,而是要留意病人呼吸、咳痰等狀況有無改善。
長期插管的病人,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瘍或痰抽不乾淨等問題。如果病人需插管三星期以上,醫師會建議做氣切手術。
氣切常被家屬誤認為是「病情惡化」或「一輩子依賴呼吸器」的同義詞,事實上,氣切可以改善病人喘的感覺和呼吸費力的情形,可以更方便照顧,並不會改變疾病的病程。
通常老人有失智或肌肉縮症等問題,無法自行咳痰時,需要靠抽痰來解決呼吸道的問題,長期氣切的可能性較高。
若是可逆性的疾病,如肺部疾病的病患,只要肺疾改善,可自行呼吸、咳痰時,氣切管是可以拿掉的,傷口也會很快癒合,不必擔心終生依賴的問題。
Q、如果插管後,還需要氣切,病人、家屬如何作心理適應?
A、通常插管一陣子之後,若無法拔除,醫師就會建議作氣切,就是在氣管切一個洞,接上管子,可以接呼吸器或方便抽痰,免去每回插管時,管子穿過喉頭,感覺很不舒服。
如果插管一段時間後,醫師建議氣切,這樣的過程其實可以讓病人感到較舒適,也比較有生活品質。只是病人會以為,自己的病症日益嚴重,才需要在頸部打一個洞。
或許進行氣切,家屬會感到心疼,但在醫療上這是必要的,有些年紀較大的腦中風病人,作氣切接呼吸器,只要定時抽痰,注意不要引起併發症,生命可以維持好長一段;若不氣切,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呼吸衰竭。
對老人和慢性病患,插管和氣切都是呼吸治療必然過程,家屬要幫病人做好心理建設。
A、通常插管或氣切,和年紀沒有絕對的關係,而是看患者本身的體能狀況。
一般需要作插管或氣切的,都是呼吸衰竭,如果是因肺炎或心臟衰竭合併的肺水腫造成的呼吸衰竭,即使是年紀大的人,只要把這些疾病治好,呼吸衰竭就可以獲得改善,也就可以把插管拔掉。
當然年紀愈大,體能愈差,多發性合併的疾病愈多。像高血壓、糖尿病或阿茲海默症等慢性病,都可能造成呼吸衰竭,而這些疾病以老年人較多。
插管和氣切不同,一般醫師不會馬上就建議病人作氣切,除非他需要長期使用呼吸器,或有上呼吸道阻塞或腫瘤,才有需要。像有的人被蜂叮了,呼吸道水腫,需要緊急作氣切,否則無法呼吸,那就需要馬上氣切。這些都跟年紀沒有絕對關係。
Q、病患和家屬對插管與氣切,易有那些 擔心、誤解?
A、其實氣切可以使意識清醒的病人,方便對話和進食,也能使口腔保持清潔,減少感染;不會像插管,常會流出口水。
病人不必在嘴巴裡擺進一條管子,可以有較好的生活品質。
只是氣切「造口」時,要在頸部切出一個洞,家屬常會覺得,在病人身上挖出一個洞,以後該怎麼辦?萬一去世後,還留有一個洞,感覺很不好,這種疑慮在鄉下的醫院比較常見。
其實氣切的造口,通常約十天就會癒合。
病患家屬大都會認為,病人的病情惡化了才要做氣切,好像病人已無法自主呼吸了,加上病人的恐懼與排斥,都會使家屬和病患對氣切感到害怕。
家屬面對要「救到底」還是「放棄醫療」,各種因素影響下,常會造成很複雜的情緒。
Q、插管或氣切後,會否終生難言?終生依賴拔不下來?
A、如果引發呼吸衰竭的病因還在,就不能急著拔除插管,否則狀況不好,要再次插管,具有危險性,病人也較痛苦。
其實,不必擔心終生要插管的問題,而是要留意病人呼吸、咳痰等狀況有無改善。
長期插管的病人,易造成口腔黏膜潰瘍或痰抽不乾淨等問題。如果病人需插管三星期以上,醫師會建議做氣切手術。
氣切常被家屬誤認為是「病情惡化」或「一輩子依賴呼吸器」的同義詞,事實上,氣切可以改善病人喘的感覺和呼吸費力的情形,可以更方便照顧,並不會改變疾病的病程。
通常老人有失智或肌肉縮症等問題,無法自行咳痰時,需要靠抽痰來解決呼吸道的問題,長期氣切的可能性較高。
若是可逆性的疾病,如肺部疾病的病患,只要肺疾改善,可自行呼吸、咳痰時,氣切管是可以拿掉的,傷口也會很快癒合,不必擔心終生依賴的問題。
Q、如果插管後,還需要氣切,病人、家屬如何作心理適應?
A、通常插管一陣子之後,若無法拔除,醫師就會建議作氣切,就是在氣管切一個洞,接上管子,可以接呼吸器或方便抽痰,免去每回插管時,管子穿過喉頭,感覺很不舒服。
如果插管一段時間後,醫師建議氣切,這樣的過程其實可以讓病人感到較舒適,也比較有生活品質。只是病人會以為,自己的病症日益嚴重,才需要在頸部打一個洞。
或許進行氣切,家屬會感到心疼,但在醫療上這是必要的,有些年紀較大的腦中風病人,作氣切接呼吸器,只要定時抽痰,注意不要引起併發症,生命可以維持好長一段;若不氣切,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呼吸衰竭。
對老人和慢性病患,插管和氣切都是呼吸治療必然過程,家屬要幫病人做好心理建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