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

[主題: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合併症來得慢 ]

主題:糖尿病血糖控制好合併症來得慢
台大醫院內科部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/楊偉勛

合併症的可怕簡單地說在於病患有了合併症而不自知,我有位病人有慢性合併症——糖尿病足部病變,有一天他因為腳麻,就到公園想利用走健康步道的方式復健,結果光著腳ㄚ踩健康步道時,不料被尖石割傷,受傷時也不覺得痛仍繼續地走,直到出現大傷口差點要截肢,才發現自己的腳有神經病變。

不過這位患者還算幸運,及早治療免於截肢的命運。但不是人人都那麼幸運,有些血糖控制不好的病人發現有合併症時,已到了要洗腎的地步,有的因視網膜病變而有失明之虞,影響患者生活至鉅。

以2型糖尿病來說,其合併症大致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兩種。

急性期最常見的是高血糖高滲透壓症候群,以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性昏迷來說,病人血糖控制不好(超過300~400mg/dl),因缺乏胰島素或功能變差,葡萄糖進不到細胞裡,血糖太高細胞裡面的水分會跑掉,水分經由腎臟流失,患者容易脫水,且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。

這個時候病人應該多喝水,但是年輕病人不愛喝水,愛喝可樂果汁,結果血糖飆得更高!老人家特別是臥床的老人家,無法獲取充份的水分,就會發生嚴重脫水,一脫水就容易造成中風、心肌梗塞等病,因此死亡率很高。

另外值得注意的是:

1型糖尿病人幾乎一定要打胰島素,易有酮酸血症。

現在2型病人也常見此症,以年輕、體型較胖、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好發,但是2型病人罹此症,急性期要打胰島素,將來不一定要打胰島素,不必太過悲觀。

慢性併發症分成兩大類,一是微小血管併發症,一個是巨大血管病變。

微小血管病變像:視網膜病變、腎病變、神經病變;大血管病變像:腦血管的中風、心臟的心肌梗塞、周邊血管病變如下肢血管病變。

慢性病變通常不是單獨而是合併出現。比如說糖尿病的足部病變,就含血管不通、氧氣供應不足,傷口不易癒合(大血管病變);和神經病變(小血管病變)血管遭破壞後,腳神經沒有感覺踩到東西都不知道,所以足部病變是大小血管病變都有的一種病變。

還有像男性勃起不全,是神經和血管的感覺問題,也是兩種都有的病變。

神經病變比較特殊的是會影響腸胃道的功能,有些病人會造成胃的排空問題,一吃東西就會吐;有的則是發生便秘問題,還有人因神經病變影響膀胱的排空功能,尿會解不乾淨;它同時也會影響自主神經的問題,有人因為血壓的調控變異性比較大,會出現姿勢性低血壓。這些都屬於糖尿病的慢性合併症。

合併症的症狀不明顯,要如何察覺出來呢?

急性期併發症從脫水、口渴、尿多、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可看出端倪。

如果是酮酸血症的話,當病人血液中酸鹹質變得比較酸的時候,我們會試圖用呼吸把二氧化碳排出去,讓血液變得比較不酸,病人就不自覺的喘起來,這都是因為酸血症造成。

慢性併發症中大血管部份,當然就要看心臟冠狀動脈,當運動的時候有胸悶現象,就要看看有沒有心肌梗塞、心絞痛的症狀。

如果是腦部問題,就會出現頭暈,接著中風、手腳麻痺、感覺異常、嘴歪眼斜的情形都會跑出來。

如果是下肢的血管問題,走路的時候會有間歇性跛行,這就有點像「腳的心絞痛」。

一般說來心絞痛在運動的時候會痛,休息五分鐘可能會好;間歇性跛行也一樣,走路從大腿到小腿甚至屁股任何一個部位都覺得酸痛,走路沒有力氣,可是休息一下又好了。

小血管病變:發生在眼睛部位就會視力模糊,大部份人不太注意它,但是視網膜病變有時候會滲出一些東西和水分,影響到黃斑部造成水腫,病人會看不清楚(因為黃斑部是眼晴對視覺最敏感的部位)。如果病人長期血糖控制不好,視網膜病變會產生增生血管,脆弱的血管很容易破裂,眼睛就會出血,輕則看到飛蚊症,重則失明。

神經病變:出現的症狀是從腳趾頭或腳底開始麻,漸漸地手指頭也會麻,愈往上麻得愈厲害,就好像穿著襪子、戴著手套一樣,等到不麻也就是沒有感覺的時候,嚴重點連踩到鐵釘都不覺得痛,這就是可怕的神經病變。

腎病變:是個隱形殺手,它是沒有症狀的,必須靠驗尿中的微量白蛋白才能得知。

有人說小便臭、有泡泡就是腎病變,這並不可靠,一定要定期驗尿篩檢才能確定。

基本上醫界大家都有共識(共識的意思是大家同意,但沒有科學的根據),一年篩檢一次就可以了。

要注意的是:

1型糖尿病在發病後5年要篩檢一次尿液白蛋白

2型糖尿病什麼時候會發病不知道,所以一發病就要篩檢。

我的做法是第一次看完病人,與病人建立互信的關係後才進行篩檢。

不肯積極血糖控制,枉費篩檢

篩檢是讓我們及早發現有沒有併發症,可是病人不好好控制血糖篩檢又有何用?

如果病人從飲食、運動、體重控制著手去做的話,至少可以少吃藥。

有不少病人,因飲食、運動、體重控制逐漸可以不用吃藥,但不管控的話併發症就會來報到。

以前醫生很有權威,說什麼病人就會照做。

現在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,病人不肯吃藥打針也奈何不了他,而且糖尿病又不見得有症狀,不像心臟病人會胸痛,非做心導管不可。

糖尿病患沒有這種迫切的需要,所以有些患者不願配合治療,做為醫生的也只能在病歷表上做註記。

很多糖尿病患拒打胰島素是最大的問題,醫師只能無奈的告訴他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,通常這類病人都是身體不適後才開始注射胰島素,但在打過胰島素之後都會說:「尿不會那麼多,也不再脫水,體重上升,血糖下降,身體舒服多了。」這時候最感安慰。

在糖尿病的合併症出來後,跨專科整體醫療愈來愈重要!至於什麼是最佳的「轉介時機」,通常醫師在病人腎功能只剩30%、或者認為腎功能變差與糖尿病無關而且原因不明、或者是困難處理的情況下,都要照會別的專科醫生,務必提供效果較好的醫療服務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