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

[保命常識/到死亡之前,心臟不再跳動? ]2

保命常識/到死亡之前,心臟不再跳動? 2
2011/12/02
傳統醫學上,對於死亡的定義為呼吸停止、心跳停止及瞳孔對光反射消失。「瞳孔對光反射消失」即表示腦幹已失去功能。而歐美醫學所認定的「腦死」是指「腦功能停止…
【摘自《臨時會用到的保命常識,作者╱溝田弘、水(山鳥)昇,活泉文化出版》

死亡到底是什麼?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自從心肺復甦術及人工呼吸器的發明造成死亡定義的弔詭。以往呼吸停止後數分鐘,心跳就會終止,瞳孔反射逐漸消失,病人等同於死亡。

然而,呼吸機器及醫藥治療越來越進步,一些昏迷病人能長期依靠機器維持呼吸及心跳,他們雖然不會呼吸,但靠著人工呼吸器,看起來好像還在呼吸,雖然瞳孔反射已經消失,心臟卻依然跳動著!

由此可知,比較客觀的方法是以生命的停止來作為死亡判定的根據。

按醫學史記錄,呼吸與心跳的止息向來被認定為生命的終結。不過,人們卻發現某些被錯誤宣布死亡的個案。舉例來說,有溺水、窒息的患者,雖然沒有呼吸,但是心臟仍然跳動著,還是有被救活的可能。於是,急救的焦點就轉移到心臟的跳動與否是決定性的根據。

心臟的跳動與否是關鍵

心跳是否能作為生命終結的指標呢?

儘管醫學上有太多案例可以解釋與推翻,「斷氣」依然是一般人心目中生命終結的象徵。所以在醫院經常看到這種景象,病人在醫院已經回天乏術,或心跳停止,仍依靠人工呼吸器,使其維持「呼吸的假象」,再火速送回家中,拿掉人工呼吸器,由醫生宣布死亡,此純屬家人自我安慰的心理作用。

而法律上,刑法認定死亡,一向採『傳統之死亡概念』,即認為心跳呼吸停止之「心死」,始為死亡。死亡的觀念上特別重視心臟,是由於心臟所傳輸的血液中,約13%會傳送到腦部,供給腦細胞氧與葡萄糖。

然而,當腦神經細胞無法接收血液裡的養分,三分鐘之內就會死亡。由此可知,大腦必須隨時保持穩定的血流量,也就是說,心臟一定要跳動才能維持生命的延續。

心臟到死亡之前會持續跳動 ...................

手機在我手,新聞跟著走 m.udn.com提供您最豐富的新聞資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